第212章 君臣问对!

更新时间:2025-07-25 04:47 作者:黎家七七 阅读量:2
    第二百一十二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众卿家,盐政司理事杜青云贪赃枉法,已被流放前往千浮塔,诸位听闻此事,可有何感想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陛下的沉声之言缓缓响起,百官心头猛然震荡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身居四品的京都盐官,突然被流放到了千浮塔,此事竟是毫无风声,惊异的同时,也为陛下降下的罪罚感到了极度的震惊,心中蔓延出了莫大的疑虑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短短一问,满场文武百官悄然无声,整个天玄殿寂静无比,气氛突然压抑下来,一种沉重感充斥着所有人的心神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陛下此问,到底有何深意......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唯有静立于文官之首的宋雨亭在此刻心中剧震,莫大的压力涌上全身,瞬息之间已经感到背后冷风阵阵,连呼吸声都听得清清楚楚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陛下,果然还是要发难了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众卿家,盐政司理事杜青云贪赃枉法,已被流放前往千浮塔,诸位听闻此事,可有何感想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皇帝的威严之声淡漠响起在了天玄殿中,平和的语气却是给予了文武百官莫大的压力,惊疑的神色浮现在不少官员的面容里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官居四品的京都盐官竟被流放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此事竟是罕有人知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到底是发生了何事,令陛下如此震怒,降下重罪问责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此刻问话而出,又有什么深意......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种种疑虑涌上心头,年岁不一的文武百官们神色谨慎无比,心中却是波澜起伏,颔首静立多时,无人敢于出声,甚至就连百官之前的诸位皇子,也在此刻陷入了沉寂当中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大玄天子秦霄落于龙椅,淡漠地扫过百官的面容,望着不出意料的反应神色淡然,那双高高在上俯视而来的眼眸,就好像要把每个人都看穿,仅仅是感受到视线,就令天玄殿的气氛愈发凝重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直到视线扫过众人一圈,再次回到了大皇子秦皓的方正面容上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皓儿,你听闻此事可有所感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大皇子闻声做礼,即刻踏前一步躬身应答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启禀父皇,儿臣深感惊骇,不敢相信我大玄朝的盐官竟会贪赃枉法,盐业为国之根基,盐官身系天下百姓福祉,若是贪赃枉法,当严惩之以儆效尤!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听闻着中规中矩的回答,皇帝陛下眼中不见波澜,继续望向了其余皇子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你们以为如何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众皇子齐齐做礼,同声应答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父皇英明,儿臣深以为然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面对着不知答案的问话,显然没有一个皇子愿意冒险多言,况且大皇子的言论已无差错,就更不需要特立独行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眼见诸多子嗣都谨慎出言,大玄皇帝秦霄也不意外,对于这种问题,他本就不指望能听到什么稀奇的言论,无非是借着皇子的口带出群臣而已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就在这种开场过后,气氛似乎略有缓和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大皇子却是目露犹豫,似乎心有不解,斟酌几息,竟是再度出言,耿直无比地道出了心头疑惑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启禀父皇,儿臣有一事不明,杜大人到底所犯何事,让父皇如此震怒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话一出,连不少官员的眼中都露出复杂的神色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大皇子到底还是那个大皇子,行事向来严正,却是还像曾经那般的古板,并未从当年的疑诗案中吸取教训,实为臣子的大忌啊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陛下都金口玉言,杜青云贪赃枉法,此事岂可有他论?就算心中疑虑,也不该在朝堂之中,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问向陛下啊,这不是在抬杠么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只是一语过后,气氛变得有些微妙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百官颔首静立,天玄殿比起方才还要寂静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哪怕一句进言,都足以让群臣心头重视,甚至在心里反复斟酌,时刻洞察着变化的风向,说起来犹如小人之嫌,却也是为臣之道,面对着一国之君,必须时刻小心行事注意言行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伴君如伴虎,古人早有言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就在百官紧张的静候下,皇帝陛下目露惋惜地望了一眼大儿子,他这个长子性情忠厚,处事严正公平,待兄弟宽容谦让,确是不失长兄的身份,可若是论治国之道,却是差了太多,还有待磨砺,数年而来长进有限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心头失落感慨间沉声出言,皇帝陛下的语气听不出喜怒,却是威严更甚了几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杜青云私卖官盐,此事人赃并获无需再议,宰相大人查得一清二楚,朕深感痛心!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听闻这般言辞,又见白发宰相赵文璟挺立当前,一干人哪还敢去在意此事的真假,就连丝毫的怀疑之心都泯灭在了心底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赵文璟的带头下,百官齐齐告罪,声震大殿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微臣有罪!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微臣有罪!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微臣有罪!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......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官员中的宋雨亭也全程相随,无论是否真心,在此刻根本不敢表露异色,惶恐的心情愈发浓厚,心境如履薄冰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奈何,他从未感受到陛下的视线,愈是因为如此,就愈发地紧张难平,比起初次踏入天玄殿还要胆战心惊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相比之下,身着宰相紫服的赵文璟老态龙钟,却是如泰山不动面不改色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看着这位两朝重臣领头告罪,行事老练无比,不愧是经历过诸多风雨的文官之首,皇帝陛下眼里有几分赞赏,又似乎有几分问询之意,平和地注目而去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赵宰相为官已有四十余年,历经两朝,见证了我大玄的荣耀,实乃社稷肱股之臣,今日言及此事,又作何感想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问话一出,不少官员躬着的身子都不由得僵了几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陛下先是以惊人的流放之事问及皇子,这种问询也还在情理之中,无非有考教之意,但此刻却是问起了宰相大人,里面的深意就耐人寻味了......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平民也知臣子之说,却鲜有人懂臣子二字的深意,哪怕位极人臣,也永远都是外臣,远不如皇子来得亲近和尊贵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此刻的问话,莫说皇子与当朝大员为之惊异,就连官员后列的不少人都察觉到了异常的气氛,神色紧张无比,只是一言,竟令诸多官员心中一沉,仿佛回到了学堂启蒙时期,面对老先生那般的惶恐和惊骇,两耳竖起静候着宰相大人的回话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满朝文武的静候下,只听宰相大人中气十足的声音缓缓响起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启禀陛下,老臣深感震动,窃以为为臣者,当铭记圣恩,思报社稷,勿忘赴考初心,方可正道远行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杜青云之事,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,天下百官皆当铭记!”

热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