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六十一章 消息

更新时间:2025-03-31 09:10 作者:吹九醒 阅读量:10
    “听说了吗?朝廷要再次开科举了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扬州、荆州刚刚收复,这次录取的人数恐怕会比往年都多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一则消息在鸿都门学流传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朝廷还没有正式宣布此事,小道消息就传得到处都是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平叔,你是陛下的外甥,平时消息最灵通,你说说看,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陡然被问到的何晏愣住了,他哪里知道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何太后还在的话,由她颁发一道懿旨,何晏就可以到朝廷各个部门询问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惜何太后已经去了,何晏成为边缘人物,对朝廷的重大安排,还真一点都不知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所以他干脆没有理会,装作高冷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没想到迎面碰到了诸葛亮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孔明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平叔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二人熟络地打了一声招呼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他们都是鸿都门学的风云人物,渐渐地也就熟悉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诸葛亮爱读兵书,何晏也有同样的爱好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诸葛亮能够运用到实战中,何晏就不行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历史上,何晏聪明好学,博览群书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曹操非常爱读兵书,有不明白的地方,甚至会向何晏讨教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何晏带兵不行,可是说起书中的道理,可谓是举一反三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,“分散所疑,无不冰释”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可想而知,何晏也是一名大才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除了读书厉害之外,何晏还有一个特长,长得特别白,特别帅,在历史上留下“傅粉何郎”的传说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刘辩的这个外甥,除了服用五石散以外,其他方面都没有太大的欠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诸葛亮是相当高傲的一个人,可是与何晏接触以后,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学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些年来,何晏一直没有管外面发生的事情,专心治学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没有人敢招惹他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就算没有刘辩罩着,何晏也是大将军何进的孙子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样的人物,谁敢不长眼得罪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曹操、袁绍等人都是何进的旧部,若是何晏遇到麻烦,他们怎么可能不出手相助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若是他们什么都不做,反而让人瞧不起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毕竟这个时代,忠心比什么都重要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何进虽然死了,但是他的影响力还在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在鸿都门学混久了以后,何晏也不想出去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里的人,说话又好听,还能够与诸葛亮这样的俊才交流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去哪里找这么好的地方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一来二去,何晏竟然和诸葛亮成为了不错的朋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相对于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名气,何晏简直就是一个弟弟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但是不代表他没有影响力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最典型的就是五石散的流传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何晏可以说是服散第一人,名声最显,以至于后来魏晋南北朝,竟然出现一种怪圈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那就是放诞不羁的名士,不“行散”,根本算不上名士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只是何晏的名声,没有诸葛亮一样,流传千年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他最多浪荡个几百年罢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听说朝廷今年要起科举?”诸葛亮问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怎么御史中丞和尚书令没有告诉你?”何晏翻了翻白眼,没好气地道,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御史中丞是庞统,尚书令是徐庶,都是朝廷的高官,也是诸葛亮的同窗好友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若是朝廷真有什么大动作,他们两个人不会不知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嘿嘿,还真没提过,约他们出来,还得请他们喝酒,不划算。”诸葛亮笑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何晏瞅了诸葛亮一眼,道:“孔明,再怎么说,诸葛家族都是世家大族,你在我这里哭穷没有道理吧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穷就是穷,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?”诸葛亮理直气壮地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我看你是装清高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没钱就是没钱,我诸葛孔明,不怕别人知道。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好,这顿酒钱我出,我出总行了吧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说完这句话后,何晏感到特别憋屈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他想到得到一手消息,竟然还需要诸葛亮帮忙,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真是惭愧啊!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不过还好,何晏虽然不受皇室待见,可是刘辩从来没有亏待过他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何太后离开人世后,也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产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何晏什么都不用做,每年都有一大批钱财收入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光是在洛阳,他就有好几处宅邸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为何不去找你那表弟打听一下?”诸葛亮好奇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何晏的表弟,也就是刘辩的儿子,太子刘民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何太后这人,似乎有点不信任刘辩,因此交代了刘民几句,照顾一下何晏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以太子的身份,罩着何晏足够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当初何晏与刘辩有一些矛盾,不过那都是很久的事情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何太后担心刘辩的“成见”会持续下去,太子虽然年幼,反而更加靠谱一点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你以为我傻吗?”何晏反驳道,“我与皇室就剩下这么点联系了,若是这点小事都去麻烦我这位表弟,以后真需要帮助怎么办?”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这就是你的不对了,人情嘛,肯定需要联络,你这样反而会与皇室疏远。”诸葛亮一语道破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没办法,当初年少轻狂,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。”何晏唏嘘不已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诸葛亮也不好意思追问,看何晏的样子,这件事非同小可,知道了肯定没好处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于是他干脆闭口不谈,约了庞统、徐庶出来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何晏则是做东之人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他的身份摆在这里,就算是庞统、徐庶都要给他面子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听说朝廷今天要开科举?”诸葛亮开门见山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朝廷并不是每年都开科举,毕竟官位就这么多,哪里有这么多退休人员?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七老八十了,只要身体健康,巴不得赖着不下台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王允都快成精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孔明啊,这是从哪里传出来的消息?陛下未曾说过这样的话啊!”庞统疑惑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朝廷不是收复了荆州和扬州吗?这两个地方需要补充足够的官员。”诸葛亮坦然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唉,确有此事,不过朝廷还在商讨此事,按照陛下的意思,朝廷需要精简人员,说不定会有一部分官员外放。”庞统叹息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洛阳的官员实在太多了,机构臃肿,刘辩早就想要清理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荆州、扬州空缺的官员,完全可以由他们补上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再加上之前科举积累的一些人才,也都安排上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位置了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因此,到底会不会开科举,庞统心里也没有数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恐怕这件事需要几次朝会才能决定。”徐庶安慰道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“那就有劳二位上书朝廷了。”何晏举起酒杯敬酒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四人会心一笑。
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这点小忙,还是可以帮的。

热门评论